关键词 免疫抑制性细胞 因子肾小球 疾病研究进展
肾小球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病,其临床发病与免疫相关的炎性反应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对免疫抑制性致炎、抗炎细胞因子与肾小球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简单叙述。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是一种22kD分子量、能与白细胞介素-1受体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具有阻断白细胞介素-1生物学活性的作用。人体内多种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以及系膜细胞可分泌产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多种肾脏疾病,如狼疮性肾炎、免疫复合物肾炎、IgA肾病等的发病与白细胞介素-1有关。白细胞介素-1可以引起肾小球发生炎性反应、导致凝血或纤维化的发生。由于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能与白细胞介素-1受体结合,因此,可以有效降低白细胞介素-1对系膜细胞的刺激作用。国外学者采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处理系膜细胞后,观察白细胞介素-1对白细胞介素8及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的诱导表达作用,发现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可以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1对白细胞介素8及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的诱导表达。此外,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具有降低尿蛋白与抑制白细胞积聚的作用[1]。部分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能降低肾小球与肾间质内白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进而显著降低伴肾小球与肾间质内的白细胞浸润。动物实验显示,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处理的新月体肾炎小鼠肾功能较对照组小鼠稳定,血尿与蛋白尿发生率显著降低,核抗原表达明显减少。 转化生长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β大小为25kD,存在于血小板A颗粒中,而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以及肾小球细胞也可合成转化生长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β的主要生物学活性为抑制T、B淋巴细胞的增殖,对系膜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与抑制双重作用,即低剂量时促进系膜细胞生长,而高剂量时抑制系膜细胞生长。此外,还能抑制LPS的生物活性,诱导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表达,进而抑制白细胞介素-1的作用。 体外实验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对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具有刺激作用,可以使细胞外基质增加,具有促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作用[2]。因此,对于肾小球疾病患者而言,不可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进行治疗,否则可导致肾小球硬化的发生。 白细胞介素-10、13、4,白细胞介素-10是一种39kD分子量的二聚体。T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在免疫活化状态下可产生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0的生物学活性有抑制Th1细胞功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炎性介质及递呈抗原的作用。白细胞介素-13是Th2细胞因子,具有抑制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炎性介质的作用。白细胞介素-4的生物学作用为抑制Th1细胞的形成,同时抑Th1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 国外研究学者通过RT-PCR技术以及特异性ELISA法对白细胞介素-10对LPS的反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小鼠的系膜细胞可以通过LPS增加白细胞介素-10的分泌,相反,无LPS刺激的小鼠系膜细胞则无白细胞介素-10表达。此外,在肾小球患者体内发现,T淋巴细胞可以自发生成白细胞介素-13,而B淋巴细胞则形成白细胞介素-13受体,患者IgE、IgG4高表达与白细胞介素-13存在密切联系。另外,研究学者们发现,对于复发期的肾小球疾病患者,其外周血粒细胞在体外经过外界因素刺激后可以产生大量白细胞介素-4,与缓解期肾小球疾病患者或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白细胞介素-10、13、4在肾小球疾病患者肾小球炎症发生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 由此可见,免疫抑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10、13、4在肾小球疾病患者的肾小球炎症发生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目前,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肾小球疾病患者的抗炎作用已经明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转化生长因子-β、白细胞介素-10、13、4对肾小球的抗炎作用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对免疫抑制细胞因子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的抗肾小球炎症研究,对临床治疗肾小球疾病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Nee L,Tuite N,Ryan MP,et al.TNF-α and IL-1β-mediated regulation of MMP-9 and TIMP-1 in human 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s[J].Nephron Exp Nephrol,2007,107(2):73-86. 2林志民,黄荣桂.细胞因子与系膜细胞进展[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9):123-125. (责任编辑:小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