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新癀片联合别嘌醇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新癀片和别嘌呤醇治疗;对照组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和别嘌呤醇治疗。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尿酸值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尿酸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癀片联合别嘌醇片能明显减轻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血尿酸水平。 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新癀片,别嘌呤醇,布洛芬缓释胶囊 痛风是一组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临床以突发性不对称单关节急性发作为典型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多。近年来笔者选用新癀片合别嘌呤醇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福建农林大学医院内科门诊1999年1 月~2008年6 月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参照孟昭亨编著的《痛风》[1]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而确诊。共选取60例患者,并随机设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例;年龄38~60 岁,平均50.17±6.22;初发9 例,,复发21例;其中关节症状累及足趾第一跖趾关节25 例,膝关节3 例,腕关节2 例;病程1 个月~8年。(2) 对照组30 例:男性29例,女性1;年龄36~59 岁,平均51.30 ±4.18岁;初发11 例,复发19 ;其中关节症状累及足趾第一跖趾关节23 ,膝关节4 例,腕关节3 例;病程1 个月~7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新癀片(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生产)4片/次口服,3 次/d;饭后服别嘌呤醇片0.1g/次,3次/d。对照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3g/次口服,2次/d;饭后服别嘌呤醇片0.1 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期间低嘌呤、低脂、低糖、低盐饮食,禁酒。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血尿酸值。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二版)》[2]制订。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血尿酸检查正常。显效:关节肿痛基本消失,功能恢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血尿酸检查基本正常。有效:关节肿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血尿酸检查指标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χ±? 表示,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t 检验,之前先对各组资料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有效率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 两组疗效情况见表1 。
注:①两组治愈率比较, P<0.05;②两组有效率比较, P<0.05 两组治愈率与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治疗前后BUA变化
3 讨论 痛风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血尿酸增高,反复发作的关节炎。关节、肾脏或其他组织中尿酸盐沉积而引起某些器官的损害和痛风石的形成。造成血尿酸增高的原因有内源性尿酸生成过多,外源性尿酸摄入过多,尿酸排泄减少。目前对原发性痛风目前尚缺乏病因治疗,主要以迅速控制病情,纠正高尿酸血症,防治尿酸盐在关节和肾脏沉积,防治尿酸性肾结石及保护肾功能为主。新癀片由肿节风、三七、牛黄、珍珠层粉、吲哚美辛等药物组成。药理研究证明,药中的肿节风、牛黄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肿节风、牛黄、三七、吲哚美辛有抗炎作用,三七、肿节风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三七、珍珠粉层、牛黄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三七、珍珠层粉有利尿作用,可促使尿酸的排泄[3]。它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抗炎作用即抑制尿酸盐引起的炎症反应,促进尿酸排泄而达到消肿、镇痛、退热的效果。别嘌呤醇能减少尿酸生成、降低血尿酸水平,而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不在肾脏,对肾脏影响小[4]。两者合用能更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优于单纯非甾体抗炎药和别嘌呤醇联用。新癀片中非甾体抗炎药含量很少,副作用小,易为患者接受,患者顺应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此外,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最常见原因为饮食不节,故患者平时宜低嘌呤、低脂、低糖、低盐饮食,忌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及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等,更应禁酒以配合治疗。 4 参考文献 [1] 孟昭亨.痛风[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20 [2] 孙传兴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二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29 [3] 程兆盛,王坤根,林志南 ,等 .现代中成药[M].江西:江西科技出版社,1997:135 [4] 周广宇 .抗痛风药的作用机制[J] .中国社区医师,2002 ,7 :231 (责任编辑:admin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