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属大的负重关节的关节内骨折,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骨折类型,常由于高能量创伤所引起,目前多以手术治疗[1],最终实现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恢复膝关节力线和正常功能是公认的目标。现代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概念已经从坚强内固定转变为生物学固定[2],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是由AO/ASIF组织(内固定研究协会)根据胫骨近端局部解剖特性与生物力学特点设计的一种特殊钢板,采用特殊构造固定胫骨近端骨折,进而达到骨折生物学固定,患者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满意率高、并发症少[3]。本文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30例,探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30例,均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1±4)岁。左膝损伤14例,右膝损伤16例;高处坠落6例,交通事故17例,行走摔伤3例,重物砸伤4例;采用Schatzker分型将骨折分类:Ⅰ型2例,Ⅱ型4例,Ⅲ型3例,Ⅳ型6例,Ⅴ型11例,Ⅵ型4例;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26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6例,外侧副韧带损伤4例,内侧半月板损伤7例,外侧半月板损伤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5例,后交叉韧带损伤3例;无血管损伤和骨筋膜室综合征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进行持续硬脊膜外腔麻醉,改为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于气囊止血带控制下进行手术。据患者平台骨折受累的情况,取前外侧切口,骨膜外显露胫骨平台,于沿半月板下切开关节囊,向上推开,检查关节腔、胫骨平台与关节面。若患者骨折移位及塌陷明显,于塌陷关节面下10~15 mm位置用骨刀开孔,与软骨下骨一同将塌陷关节面抬高至正常水平,并取患者自体松质骨进行植骨填充压实,牵引骨折块与远近两骨折端复位,直视和透视确定位置后,于平台关节面下钻入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块,保持复位状态,贴骨膜插入适当长短的锁定加压钢板,于钢板瞄准器下进行钻孔,拧入适合长度的锁定螺钉。若患者结合半月板和交叉韧带、侧副韧带损伤,在手术中需同时进行修补损伤韧带,并缝合半月板。手术结束后按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 1.2.2 术后处理:全部患者术后均以绷带局部加压包扎2 h,将患肢抬高,预防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后按照常规使用抗生素3~7 d,1~2 d后除去负压引流管,术后14 d进行拆线,术后3~4 d进行下肢关节功能恢复机锻炼,4周后开始于非负重下进行扶拐行走,术后2~3个月患者逐步开始负重下训练行走功能,维持不完全负重行走直至X线检查显示骨性愈合。若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石膏固定在膝关节功能处,维持4~6 周开始功能锻炼,3个月后部分负重至完全负重。 1.3 评价标准 按照Sanders膝关节评分法评估临床疗效,包括膝活动度、关节疼痛、行动、畸形、恢复工作状况,其中优为累计得分36~40分,良26~35分,可16~25 分,差0~15分。 2 结果 本研究共30例患者,术后均进行门诊随访0.5~1年,平均(12.5±2.8)个月。全部患者均骨性愈合,无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折弯或断裂;无再骨折者。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明显膝关节僵硬。优22例(73.33%),良5例(16.67%),可2例(6.67%),差1例(3.33%),优良率90.0%。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能导致胫骨平台塌陷、胫骨裸分离移位,同时伴随交叉韧带、半月板、侧副韧带,甚者神经血管伤,晚期多引起创伤性关节炎。因此治疗时应确保骨折的有效固定、关节面的复位和合并损伤的有效处理,为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条件,保证关节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复。但由于关节面的塌陷、骨干的粉碎及干骸端的碎裂等原因,如何选择合适内固定物成了临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内固定技术从直接复位坚强内固定转化为生物型内固定,即恢复轴向与旋转力线(肢体长度和力线),使用桥接钢板让固定相对稳定,提高了骨折愈合率,保护骨及软组织的血液供应[4]。锁定加压钢板为国外开发的一种新骨折内固定技术,结合了动力加压及锁定内固定支架优点,既可造成轴向加压,又不影响血液供应。因锁定螺丝钉帽上具螺纹与钢板螺钉孔内螺纹相互配合,将螺钉与钢板维持90°,从而提高螺钉及钢板成角的稳定性,适于治疗长骨干骺部累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这种螺钉与钢板之间固定形式说明钢板无须与骨皮质完全相贴,最大程度地减轻了钢板对骨的压迫。操作中可以不需剥离骨膜,保留了骨折端静脉回流和动脉血供,符合了微创内固定的原则[5],加快骨折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骨性愈合,无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折弯或断裂;无再骨折者;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明显膝关节僵硬。
【参考文献】 |